諸侯爭霸的原因是什么?小編在本文中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,快來看看吧!
1、根本原因:封建經濟發展,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代替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。
2、直接原因:激烈的競爭。為壯大國力,在諸侯競爭中處于優勢。
具體來說:
1、政治上:王室衰微,諸侯坐大。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。這是爭霸的前提。
2、宗法分封制破壞。
3、經濟上:春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(鐵器、牛耕的使用)各地發展不平衡是諸侯爭霸的發生重要原因。
4、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。
首先,最大的利益,春秋的“霸主”,實則就是“盟主”,而以號令諸侯,集合諸侯之兵,討伐對周王不臣的諸侯國家及少數民族,這是周王賦予他們的權力。當然,實際上這是因為周王自己無力征討了,霸主也就可以討伐不服從自己號令的盟外之人。
早期的霸主,如齊、晉,是在實力強大時,以維護周王的名義進行征戰的,他們的霸主地位,得到了周王的認可。周王允許他們擁有“六軍”,而那時的周王是“九軍”,其他諸侯只允許“三軍”。當然,實則周王也沒辦法廢掉霸主的軍隊,只能承認。但這至少名正言順。
諸侯國除了向周進貢之外,也會向霸主進貢。不過那時向周王進貢也只是什么農產品這些,對霸主進貢就更少了。
霸主可以定期召集諸侯,進行會商,只不過周王還有自己的土地,所以不能挾天子而已。
春秋重禮樂。霸主可以享受高于諸侯的禮樂,但不能高過周王。如果行高過周王之禮,奏高過周王之樂,則會失道失心,不久即會實力減弱而失去霸主地位。
霸主本身即是周王的卿,可至周王朝中議事。并不是所有的公、候、伯都有機會做周王的卿。在春秋初期,就發生過“周王除掉鄭伯的卿職,鄭伯攻周東郊,取周東郊禾還”的事件,這也為后來“齊桓公伐鄭不臣”埋下了伏筆。
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么,小編整理了相關信息,來看一下!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么長征精神:一是堅定信念、奮斗不息的革命精神;二是靈活機智、頑強拼搏的精神;三是...
2021-01-07 來源:歷史知識 瀏覽:189 次
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,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;慈禧所代表的頑固派掌握實權,實力強大。教訓是在當時的中國,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,中國近代...
2020-04-01 來源:歷史知識 瀏覽:0 次
開端:五四運動。性質: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,是無產階級將“三民主義”取代的革命斗爭,也是中國社會制度進步的象征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標...
2020-12-25 來源:歷史知識 瀏覽:190 次
?公元元年,也稱公歷紀年,或稱基督紀年。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,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。...
2020-01-23 來源:歷史知識 瀏覽:151 次
梭倫改革有助于工商業的發展,為雅典的奴隸主工商業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。梭倫經濟改革穩定了雅典公民團體,促進了工商奴隸主階層的崛起,使雅典階級結構發展為...
2020-09-16 來源:歷史知識 瀏覽:133 次
宋太祖趙匡胤、宋太宗趙光義、宋真宗趙恒、宋仁宗趙禎、宋英宗趙曙、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、宋徽宗趙佶、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、宋孝宗趙昚、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...
2020-10-23 來源:歷史知識 瀏覽:143 次
西漢(公元前202年~公元9年),又稱前漢,與東漢(后漢)合稱漢朝。是中國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統封建王朝。公元前202年,劉邦稱帝,國號漢,史稱西漢,劉邦即漢高...
2020-10-28 來源:歷史知識 瀏覽:177 次
被稱為“春秋”。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,政治局面錯綜復雜,軍事斗爭層出不窮,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,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變為中世紀...
2021-01-13 來源:歷史知識 瀏覽:135 次